目前分類:醫藥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認識腸病毒


2009-06-22 08:00:00 KingNet 








 
 

醫藥疾病
「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在這個大家族的成員有A型及B型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伊科(echo)病毒與惡名昭彰的腸病毒71型。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多數感染者(約50%至80%)沒有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少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或針孔狀小紅疹,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膝誘峓儐恁C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目前無特殊治療,醫師多予以症狀治療。

疱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

預防方法: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肥皂洗手:濕搓沖捧擦五步驟。
2.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接觸病患的糞便及口鼻分泌物、皮膚、水泡後,須立即以肥皂洗手,再接觸其他小朋友或物品。
3.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4.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5.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6.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7.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8.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9.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消毒方法:
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嶽遄B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消毒。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若有下列症狀請儘速就醫: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病三至四天後出現。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新聞來源:KingNet

-------------------------------------------
羅淑婷  0937134193
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

快樂芯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食品,另類治療與過敏疾病~從益生菌談起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治醫師 姚宗杰

台灣兒童過敏比率逐年攀升,近4成過敏兒接受另類治療
過去20年來台灣兒童過敏比率逐年上升。依據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2002年針對台北市學童流行病學調查發現,53%的國中學童患有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而曾有氣喘病的比率則高達。臨床發現,許多民眾心中存有「西藥恐懼症」,對西藥有不必要的誤解,主要因素不外乎老一輩總是口耳相傳西藥的副作用很多,會傷腎、傷肝、長不大等等。導致許多父母親寧願花大筆鈔票讓過敏兒服用健康食品或接受另類治療,包括粉光蔘、羊奶、蜂膠、魚油、冬蟲夏草、乃至於益生菌等等,卻不肯好好接受正統醫學治療。依據本中心調查發現,接受另類治療的過敏兒比率高達38.6%。今天,我們就從最近非常熱門的益生菌談起。
近年來台灣吹起一股益生菌熱潮,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許多益生菌廣告更標榜治療過敏的神奇功效,似乎只要吃了益生菌,所有過敏病都會不藥而癒,而且完全沒有副作用。在報章媒體及部分醫療人員的推波助瀾下,網路上討論得沸沸揚揚,蔚為一股風潮。身為小兒過敏專科醫師,總是不斷面對家長詢問:「我的小孩有過敏,該吃益生菌嗎?」事實上,益生菌果真有如此神效,能夠有效預防或治療過敏病嗎?

益生菌能有效預防或治療過敏疾病嗎?
過敏病的產生與遺傳有很大關係,如果夫妻雙方有人有過敏體質或曾生出過敏兒,那下一胎寶寶就有極高的比例會過敏。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曾有芬蘭學者針對這些有家族過敏史的孕婦進行研究,讓孕婦在生產前2~4週服用LGG乳酸菌,接著寶寶出生後,哺餵母乳者由母親繼續吃,餵食配方奶者則寶寶自己吃,持續至寶寶6個月大為止。研究結果發現可降低50%寶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這個轟動一時的研究發表在2001年著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引起醫學界的注意與廣泛討論。許多人因此大力提倡益生菌預防過敏病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常見的過敏病除了異位性皮膚炎外,還包含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病。許多人忽略了這個著名的芬蘭研究在2007年發表的追蹤報告顯示,這些使用LGG乳酸菌的兒童追蹤至7歲後,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比率的確是降低了3分之1,但是得到氣喘的機率增加3倍、得到過敏性鼻炎的機率也增加2倍。
近年來全世界一共有8個類似的研究,總的來說,雖然有數個研究支持某些益生菌可能有助於預防家族有過敏史的孕婦生出來的寶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但結果並不一致。許多研究顯示益生菌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效果不彰。反倒是所有研究皆一致顯示,孕婦或新生兒服用益生菌無法有效減少過敏體質。令人擔心的是,有3個研究不約而同指出,孕婦或新生兒服用益生菌後,得到氣喘病或喘鳴等疑似氣喘症狀的機會變高,增加幅度約2~3倍不等。也就是說,依據現有人體臨床試驗結果,孕婦或新生兒服用益生菌雖然可能預防異位性皮膚炎,但卻可能增加呼吸道過敏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風險,是否值得嘗試仍有待醫學界與父母親三思而後行。按照實證醫學觀點,目前並不建議孕婦或新生兒服用益生菌來預防過敏疾病的產生。
至於益生菌對於已經產生的過敏病是否有治療的功效呢?目前僅有3篇人體臨床試驗針對氣喘病作研究,結果顯示益生菌對改善氣喘病臨床症狀無任何功效。而益生菌是否能治療過敏性鼻炎,目前研究仍不夠多,而且結果相當分歧。況且少數宣稱益生菌能有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研究,因為研究設計不夠嚴謹,導致研究結果遭受質疑。因此目前醫界對益生菌在過敏性鼻炎的療效仍抱持質疑的態度。至於益生菌是否能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雖然約有半數人體臨床試驗顯示益生菌有所幫助,但臨床效果不大。反倒是許多研究發現,皮膚保濕、類固醇藥膏以及避開過敏食物等正統治療方式就能夠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而搭配益生菌的效果似乎僅是加快病情改善速度而已。加上最近幾年探討益生菌在異位性皮膚炎療效的最新研究,結論都是沒效的居多。因此,益生菌在異位性皮膚炎的角色目前仍屬研究階段,醫界還沒有定論。

市面上常見的益生菌迷思
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許多益生菌的迷思,需要在此釐清。首先,「益生菌」這個名詞被過度濫用,許多含有乳酸菌的產品紛紛自稱益生菌。導致民眾誤以為所有乳酸菌都是益生菌,認為既然名叫益生菌就表示對人體健康有益無害。為避免「益生菌」一詞被濫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益生菌」定義為「當進食足夠份量時對人體健康有益處的活微生物」,並訂立了多項嚴格的標準。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乳酸菌都能隨便自稱益生菌,除非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證實對人體健康有益處。事實上,許多市面上自稱是益生菌的保健產品根本不符合此一標準。
再者,大家常忽略了益生菌的功效有其特異性。首先是菌種特異性,也就是研究證實A菌具有的保健功效不代表其他乳酸菌也具有相同功效。市面上不乏廠商借用國外研究LGG乳酸菌的研究報告來佐證其產品功效,但其產品中卻無LGG乳酸菌,這是明顯的魚目混珠。此外,國內益生菌產品普遍宣稱含有多種菌種,但是不是菌種愈多愈好呢?其實答案不然,甚至可能恰巧相反。許多研究顯示,有時候單一菌種有效,加了其他菌種反而沒效。可能是因為不同菌種之間相互競爭,反而抵銷了各自的功效。就如同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菌種也不是愈多愈好。依據WHO的規定,含有多種菌種的乳酸菌產品必須重新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不能隨便聲稱具有個別菌種的功效。其次是疾病特異性,許多人常將各種過敏病全部混為一談,看到一篇益生菌有助於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研究報告,就無限上綱成益生菌可以改善過敏體質,進一步衍伸為能治好氣喘、鼻過敏等各種過敏病。即便是國外研究最透澈的LGG乳酸菌,僅管對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有些許幫助,對過敏性鼻炎和氣喘可是一點用處都沒有,顯示益生菌的功效是有疾病特異性的。研究發現,益生菌的功效還具有宿主特異性。動物實驗結果雖然有助於找出可能有益的乳酸菌種,但不代表在人體會有效,除非人體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廠商與部分醫療人員常常過度吹捧宣稱益生菌有效的少數一兩篇研究報告,有意無意間忽略了報導益生菌無效的研究報告,對一般社會大眾形成不平衡報導。醫學歷史告訴我們,面對一項新療法必須客觀地全盤審視正反兩面意見,不宜依賴少數小規模的研究報告就貿然改變醫療行為。
最後要特別提醒的是,千萬不要以為益生菌安全性高,就忽略了可能的危險性。特別是近年來才研發上市的菌種及產品,安全性仍有待長期評估。尤其是近年來全世界陸續傳出數起服用益生菌導致敗血症、甚至致人死亡的案例,值得注意。另一個令醫學界擔心的是,益生菌的過度使用可能成為孕育「超級病菌」的新溫床。由於許多乳酸菌對抗生素具有多重抗藥性,透過與病原菌的共同生活、接觸,很可能將自身攜帶的抗藥性基因傳遞給病原菌,使之獲得抗藥性而成為「超級病菌」,導致感染時可能無藥可醫。其他可能的副作用還包括影響醣類與脂肪的代謝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調等等。所有想要使用益生菌的消費者,尤其是孕婦和幼兒,特別是想要長期服用的話,應該被清楚告知這些可能潛在的風險。

益生菌療效有待商榷 正統治療不可偏廢
益生菌運用於過敏疾病的防治,雖然理論上可行,但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其確實角色仍有待釐清。希望將來有一天,益生菌被證實能有效而且安全地防治過敏病,屆時或許過敏兒可以天天喝優酪乳而不需要吃藥。但依據現有實證醫學觀點,目前並不建議使用益生菌來預防或治療過敏疾病。家長不要輕信坊間廣告,以免花了大錢又不見得有幫助。
在此提醒家有過敏兒的爸爸媽媽,坊間流傳的健康食品或另類療法絕大多數缺乏科學驗證,並沒有確定的療效。近1、20年來現代醫學的進步一日千里,新一代抗過敏藥物不但經過科學驗證可以有效治好過敏,而且副作用極少,遵照小兒過敏專科醫師的指示使用藥物,其實相當安全,爸爸媽媽毋須過度擔心。您大可不必辛苦地尋找偏方,以免到頭來浪費大把鈔票不打緊,延誤了過敏兒治療的黃金時機可就得不償失。


 


 


過去一個月我都在找益生菌的資料,因為YU實在是太常感冒了,而且常揉眼睛可能是過敏體質,再加上YU腸胃不好(常ㄡ稀便),所以有人建議我給她吃益生菌,但我發現這產品還真是不便宜啊!所以門診時我問醫生,他說這階段小朋友常感冒是很正常的事,不用特別補充保健食品,只要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與通風即可。但網路上的媽媽們又信誓旦旦的說有效....害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因為這產品一個月份量就動輒千元啊,想買便宜的又怕無效,雖然是自家產品........所以就在我舉棋不定時發現這篇文章(長庚醫訊第三十卷第四期).......因此心中自有定奪了。


 


分享給所有的媽媽們

快樂芯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注意重症前兆病徵,速就醫,掌握治療契機



疾病管制局於今(4/15)日公布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為2歲6個月男童及出生50天之男嬰。2歲6個月幼童於3/27發病,而後出現嗜睡、全身無力、嘔吐、抽搐等症狀,現已康復出院,檢驗結果為克沙奇A5型病毒感染;另一男嬰於3/30出現活動力減弱、心跳較快,並出現疑似心肌炎症狀,於加護病房治療後,目前狀況穩定,檢驗結果為克沙奇B1型病毒感染。
該局表示本年截至4/15止,共計有 13例確定病例,1例死亡,相較去年同期(50例確定個案,2例死亡)為低。另依據該局過去十年監測腸病毒重症之資料,統計可分離病毒之型別為腸病毒71型佔82.1%最多,依序為克沙奇B群佔7.7%、克沙奇A群佔5.7%、伊科病毒占4.4%,其中克沙奇B群及伊科病毒引起的重症比較好發於出生3個月之嬰幼兒。而腸病毒71型及克沙奇A群引起之重症則好發於出生6個月至5歲間幼兒,因此,與該局特別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幼兒之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該局為能即時掌握腸病毒之疫情趨勢,刻正試用健保每日上傳門診資料進行分析,初步分析結果顯示腸病毒之疫情已持續升溫,另依據全國定點醫師資料分析顯示,預估於5月上旬(第18週)達流行閾值,6月中旬(第25週)達到高峰。。
疾管局呼籲家長注意,若家中幼(學)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特別注意觀察家中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轉送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此外,該局亦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協助就診的病童之家長認識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臨床醫師、教托育機構可至疾管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衛教宣導專區下載相關素材,加以利用;如有腸病毒相關疑問,除參閱該局全球資訊網之外亦或撥打免付費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


快樂芯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